新京报讯(记者揭明玥)从大禹治水到孔子临水而叹,从与都江堰齐名的戴村坝到现代水网纵横,齐鲁大地的水脉始终奔涌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因。7月10日,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在曲阜尼山开幕。来自中国、法国、希腊、埃及、巴西等12个国家的60位专家学者,聚焦“水文化与全球现代化”主题展开深度研讨。据悉,这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水文化论坛。
追溯历史,齐鲁大地治水名人辈出达人配资,既有历史治水名人大禹、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白英,也有解决了黄河和汴渠水患的东汉水利专家王景,提出“治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”的管仲等,他们的治水智慧与担当精神,为当代水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范本。
近代以来,山东治水在传承中不断革新。民国时期,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设立水文站,开启科学治水先河;新中国成立后,山东掀起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:导沭整沂工程打响“千里治淮第一仗”,位山灌区跻身黄河下游最大引黄灌区,峡山水库以“横亘潍河”之势成为全省最大水库……一批批水利工程拔地而起,既改写了流域水患频发的旧貌,更为山东农业发展与水资源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当古老的治水智慧遇见新时代的发展浪潮达人配资,山东以走在前、挑大梁的魄力和担当,掀起治水兴水的新篇章。锚定保障水安全、保护水生态、发展水经济、改善水民生“四水统筹”总体目标,山东擘画“一轴三环、七纵九横、两湖多库”立体水网蓝图。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402亿元,推动建设老岚水库、官路水库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,省级水网长度突破7100公里,输水能力达125亿立方米。一张水资源优化配置的“动脉网络”在齐鲁大地日渐清晰。
生态治理上,山东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,聚力实施“万村千河”整治与母亲河复苏行动,助力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。同时,以效益河湖建设,实现“绿水生金”价值跃迁;以水权改革,盘活“资源-资产-资本”转化路径;以“水网+”助力小清河、大运河开启“通江达海”航运新程。水民生也得以持续改善。近年来,山东高标准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,一条条供水“毛细血管”延展在农村院落,农村人口都纷纷喝上“放心水”。
观水论道,尼山新程。来自国内外水文化、水治理以及文化学、社会学等领域的60位知名专家学者,此次在尼山以水为媒,搭建起跨越地域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对话桥梁。论坛举行前,嘉宾学者还赴山东泰安东平戴村坝开展实地考察。
本次论坛主旨演讲,聚焦“水文化与人类文明历史”“水文化与全球合作共赢”“水文化与人类命运未来”三大议题。中国工程院院士矫勇以《治水与水文化的系统关联》为题,结合气候地理、江河特征、社会需求等方面,阐释治水与水文化的内在联系,并提出传承中国水文化的建议。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·顾博维尔,埃及旅游和考古部部长助理阿迈德·瑞和马,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彭静分别作主旨演讲。
论坛还向26位山东省水文化学会特聘专家颁发聘书达人配资,并发布《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倡议》,倡导加强水文化交流,推动构建全球水文化共同体。山东五千年历史中沉淀出的治水智慧,也由此走向世界,激荡出更为汹涌的文明新声。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